启动五大“先行示范区”强引擎

苏州影响力
2021-08-30

昆山开发区加快创新转型,求解“既大又强”命题,探索“既高又新”路径,全力迈向超一流国家级经开区——

启动五大“先行示范区”强引擎


苏报驻昆山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

从空中俯瞰,三一重机“创智云谷”宛如三个巨大的“L”连成的柔美三角形。这是全球最大的土石方研发中心,规划设计的“两站八院两中心”可同时容纳5000名研发精英。

谈到昆山开发区,三一集团董事、三一重机董事长俞宏福脑海里首先想到“福地”二字。落户15年来,脚下的这片热土让三一重机上演了一场“数字魔法”:年产值从3.5亿元增长到600亿元,增长170多倍。

三一重机是解析昆山开发区发展密码的最好注脚。从看中土地资源、区位优势,到“迷上”营商环境、“爱上”良好生态,许多企业也和三一重机一样,把最有价值、最顶端的企业资源带到昆山开发区,开启新一轮动力磅礴的转型布局。

1126224279_15944311105021n.jpg

前不久,在2020年度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,昆山开发区仅次于苏州工业园区,连续14年稳居“亚军”。作为昆山产业发展的增长极、资源要素的集聚地,昆山开发区将继续加快创新转型,全力打造成为产业转型、科技创新、开放发展、产城融合、现代治理“五个先行示范区”,持续走在全国经开区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最前列。

求解“既大又强”命题——

一道“辩证法”构筑现代产业体系

在昆山,流传着一个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说法:“昆山就是开发区,开发区就是昆山。”一语道出了昆山开发区在昆山人心目中的分量。

这个曾让“昆山之路”享誉全国的“昆山长子”,以不足昆山八分之一的规划土地面积,创造贡献了昆山一半的GDP和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,成为全国第五个GDP跨入2000亿元大关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。

今年上半年,昆山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070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约13%;规上工业产值近3000亿元,增幅超20%,增量超500亿元。

经济体量无疑规模庞大。但在昆山市委常委,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副主任沈一平看来,对标位居前列的国家级经开区,昆山开发区还需变得“既大又强”,重点要处理好“存量”和“增量”的关系。

存量转型首当其冲。由于“发家”早,昆山开发区内企业数量多、时间长,厂房设备和生产定位、生产工艺都逐渐变得陈旧。在土地和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要发展就必须优化存量,提升“亩均效益”,拓宽整体转型空间。

依托电子信息这一核心产业,昆山开发区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、产业类别高端化,培育光电半导体、高端装备制造和高端休闲食品三个千亿级产业,并打造生产型和生活型两大千亿级服务业集群,推动二三产业衔接优化,实现“1+3+2”产业效应。

这是一道考验决策者能力和智慧的“辩证法”。如果说“存量”是“鱼塘现有的鱼”,那么“增量”则好比“做大蓄水的水池”,前者注重对内搞活,后者注重对外扩容。

拿出当年“靠一辆自行车跑招商”的精神,昆山开发区不断优化政务服务,在全省首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,全面实现“1330”阳光高效审批,启用昆山首个“一网通办”平台,打造“开心办”服务品牌,加快从政府部门供给导向向企业群众需求导向转变,让营商环境成为最亮的“名片”。

依托两岸产业合作和金融改革两大试验区,昆山开发区更大力度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昆台全方位合作、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获批等重大机遇,相继启动发展半导体、新能源汽车、咖啡等全新产业,先后引进清陶能源、澜起科技、星巴克、黛妃巧克力等一批旗舰型、龙头型产业项目,重点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、智能装备贸易中心、电子产品分拨中心、新兴技术转移中心和特色商品展示中心“五大中心”,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。

00300666354_84448e60.jpg

探索“既高又新”路径——

“智”变引领质变培育科创示范群

500多个货架、4万多种物料,如果按指令查找需要多长时间?华恒焊接的机器人“默不作声”,在5G信号实时引导下,从找到货物到精准运送到目的地,最快只要1分钟。

华恒是进驻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的首批海归项目之一。从创业之初“十来个人、七八杆枪”,到今年预计实现年产值近10亿元、创造利润近1亿元,华恒凭借着一支“焊枪”闯出一条从无到有、从优到强、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。

华恒也是昆山开发区探索以“智”变引领质变的一个缩影。昆山开发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积极实施人才引育、高企倍增、协同创新计划,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动力、创造新优势,推动经济质量不断提升、效益不断增长、韧劲不断增强。

与传统的依靠政策扶持单点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不同,昆山开发区借鉴疫情期间通过“链式服务”推动龙头企业复工复产的模式,探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“链式创新”,打造企业科创示范集群。

在纬创大厅,一块电子屏滚动显示着各种生产数据。为加速数字转型,在昆山开发区的支持下,这家上下游产业链涉及企业达2000多家的台企专门成立昆山纬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,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推动研发、采购、制造、交付等各项业务数字化,开展市场产品智慧定位、利润损益智慧分析,以及数字化绩效管理、品质管理、装备运维等各项工作,进一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,带动一体式创新升级。

与纬创类似,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,昆山开发区创新载体也呈现出“串珠成链”的发展格局,形成从“苗圃”孵化器到“加速器”,再到“科技园区”的“新”生态。

南北向的夏驾河沿河区域,20多栋高端写字楼勾勒出夏驾河科创走廊的线条,吸引近20个国际创新中心、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创新中心签约落户。不久前,位于夏驾河科创走廊的“智如意”科创中心启用,构建起“需求导向、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企业主体”的合作模式,计划未来三年集聚100家技术转移平台,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。

弹奏“产城融合”新曲——

“三大磁极”打造城市空间拓展标杆

瓦浦河两岸,800年的蓬朗老镇在“叮叮当当”中慢慢焕发新生。两年来,昆山开发区全面梳理蓬朗老镇土地空间、用地潜力、产业布局、配套设施等资源,启动蓬朗老镇改造,结合昆曲咖啡印象街区建设,一个昆山东部生活和产业服务的重要节点、城市重要的产业升级与空间拓展基地渐出形象。

“每天早上上班,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开始涌进来;下班后,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又开始流出去。”沈一平关注到的这一现象让他耿耿于怀,“以前,引进项目,为企业服务好就行。现在,则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城市环境来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。开发区不应只有工业,也应有‘生活’。”

昆山开发区围绕“产业、生活、生态”三大磁极,全力推进昆山东部新城规划建设,打造青阳港城市客厅—东部新城—蓬朗老镇空间形态新面貌,搭建城市客厅、科创走廊和印象街区相得益彰的城市格局,着力建设具有新江南特色的生态、人文、科技新城。

以苏州轨道交通S1线、东城大道快速化、朝阳路改造工程建设为契机,昆山开发区加快完善城市路网体系,全力打造畅通便捷的内部交通网络,并推进“四轴、三廊、多园、串联”的绿地系统建设,高标准布局城市绿地、口袋公园、智能化公交站台等公共设施和“城市家具”,彰显开发区品质。

产城融合,一直是昆山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;全面建成小康之后,又迎来了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。

在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跑出增收创收、强村富民“加速度”的基础之上,昆山开发区加大投入力度,加快一批民生项目建设,补足优质教育、医疗资源供给短板。同时,超前谋划,全面建设社区管理、居民监督服务、信访矛盾联处、综治联动“四大中心”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,让居民幸福更有温度、更有质感。

沈一平说,站在“十四五”开局新起点上,昆山开发区将紧扣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要求,率先发力、率先领跑,全力打造超一流国家级经开区,一往无前闯出一片发展新天地。

苏州尾图.jpg


分享